三升体育平台

三升体育平台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无障碍 简体| 繁体

名    称 :
三升体育平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索   引  号 :
111201120001847279/2023-00004
发 布 机 构 :
三升体育平台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 文 字 号 :
津南政办发〔2022〕22号
主    题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业发展规划;农业农村\农业产业发展
成 文 日 期 :
发 文 日 期 :
有   效  性 :
有效



三升体育平台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街镇,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津南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20221221

(此件主动公开)



津南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津南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高效实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对于进一步加快现代都市型农业建设,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津南区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加快现代都市型农业建设,统筹抓好稳产能、调结构、促改革、增收入、保生态、惠民生各项工作,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一)现代都市农业开创新局面

1.农业生产能力持续稳定。按照“精一”战略要求,着力打造“接二连三”的现代都市型农业,“一减三增”结构调整全面完成,土地产出率明显提高。202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1.93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4.16亿元,林业产值2.86亿元,畜牧业产值0.53亿元,渔业产值4.24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14亿元。启动实施小站稻振兴计划,小站稻实现平均亩产550公斤,每亩增收3000元。菜肉蛋奶等主要“菜篮子”产品供给保持稳定,全区蔬菜种植面积6138亩,蔬菜产量3.23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5000吨。

2.农业产业体系逐步优化。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小站稻、设施蔬菜、水产养殖、苗木花卉和林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一是小站稻发新活力。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小站稻种植面积逐步扩大,2020年达到3.6万亩;稻米口感大大改善,基本达到国家一级优质大米标准;年加工5万吨的小站稻加工中心竣工投产,小站稻电商网上上线运营;小站稻特色品牌日益凸显,小站稻作展览馆建成并免费开馆,举办了“小站稻香重塑辉煌”天津小站稻推介活动,被评为“中国小站稻米之乡”。津南小站稻种植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小站稻获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二是设施蔬菜发展迅速。蔬菜生产日益规模化、科技化、设施化、绿色化、园区化,2018年全区蔬菜标准示范园2030亩,获得认定的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3650亩,获得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蔬菜产品60个。三是水产品养殖结构调整优化。以园区为载体,推进工厂化、设施化养殖,形成了以南美白对虾为主导的特色水产养殖业,2018年全区池塘养殖投产面积32695亩,其中南美白对虾面积达到27190亩。

3.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资金、技术、质量品牌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农业产业竞争力逐步提高。一是农产品加工业质量效益全面提升。以小站稻、绿色果蔬和生鲜水产深加工为重点,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高端、优质、高效、健康、营养方向发展,城市服务型农副食品加工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二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逐步增强。拥有天津市月坛学生营养餐配送有限公司、天津金福临海产冻品有限公司、天津市优质小站稻开发公司等一批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0家。三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壮大。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全区市级以上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逐步规范,作用日益凸显。

4.智慧农业开启腾飞步伐。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一是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持续开展水稻新品种引进试验和应用推广,加强葛沽萝卜、隆申草莓等品种的优选优育及配套栽培模式研究,鼓励农业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天津市松江生态产业有限公司和天津天序林木种苗有限公司2家农业企业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建成1个中以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园区。二是农机装备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大力推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在设施农业的种植采运、畜牧业粪污处理、农产品初加工的保质处理、水稻育秧与机械插秧配套技术与装备等环节均实现新的突破。三是积极推进“互联网+”的运行管理模式,园区内小站稻实行“种肥药”全程可追溯无缝监管,基本实现精准气象、病虫害预警、遥感分析、智能灌溉、农场管理、病虫害识别等功能,形成了具有津南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四是智力支撑能力增强,农业科研主体和团队逐步发展壮大,智慧农业系统推陈出新,“津南绿色屏障管理系统”“智慧农业产研生态链”完成了开发应用。

5.生态农业奠定良好基础。高度重视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着力打造绿色产业体系,抢抓绿色生态屏障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开创津南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一是自正式启动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近30亿元,新增造林绿化面积6.4万亩,共栽植乔木、灌木312万株,花草地被和水生植物70余万平方米,一级管控区森林绿化覆盖率达到26%,相继建成形态各异、独具特色的绿屏·咸水沽湾、辛庄湾、双桥河湾、葛沽湾、小站湾、八里湾等重要生态节点,以路为引、以林为主、以田为辅、以水相衬,“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的大写意生态场景已经显现。二是绿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以绿色为核心的保护性种植模式逐渐兴起,水稻基质育秧、耕前机械化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一大批绿色节能种养技术广泛应用;举办了2019首届中国(津南)绿色农业发展峰会,佳沃葛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正式启动,为津南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农业污染治理扎实推进。推广增施商品有机肥,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化学农药使用量明显减少;全力做好农药废弃物包装回收和农田残膜回收利用工作,农药包装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积极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建成种养循环示范场1个。

6.质量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对接人们对于绿色、安全、放心、优质、多元、高端农产品和食品的需求,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范生产记录档案,杜绝使用禁限用农兽药;加强放心基地建设,推行产地准出和追溯管理制度,全区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机制体制逐步健全,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明显提升。二是农业品牌体系不断健全。拥有小站稻、葛沽萝卜、南义葡萄等区域公用品牌,神农、昌盛隆源、小站迎新等企业品牌,宏程芹菜种子、日思小站稻、合跃升小站稻、银坊米小站稻、葛沽营房道萝卜等产品品牌,农产品品牌效应逐步扩大。

7.功能农业引领融合发展。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拓展农业内涵和外延,产业融合步伐明显加快。一是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形成了市民农园、民俗展示等多种类型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休闲农业呈现出集聚发展、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点共有6家。二是农业园区、特色小镇等产业融合平台载体逐步健全。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龙头,深化泛农业园区规划思路,全面统筹农业资源利用,瞄准高端、高标准、高水平,大力推动农业园区化建设,形成了种苗繁育、设施生产、加工配送、休闲服务于一体的园区产业体系;积极打造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小镇,小站兵米文化特色小镇、葛沽民俗文化特色小镇被列入天津市市级特色小镇。

(二)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1.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十三五”以来,津南区围绕建设“美丽天津”和现代都市型农业目标,全面落实区委建设“美丽津南”决策部署,以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治理、农村面貌提升等为重点,实施完成了九大治理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31个保留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13个村接入市政管网统一处理,13个村新建污水处理泵站99座,初步形成了完备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体系,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配置垃圾桶7092个,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垃圾收运体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按到“六化”“六有”标准,持续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美丽乡村”31个。

2.农村生态环境大幅提升。大力实施村庄绿化工程,补种树木1.45万株,“见缝插绿”面积2.34万平方米。实施“美丽田园”环境治理工程,推动农业绿色生产,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农业生产废弃物和残膜回收处理率达到85%,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处理率达到70%。推进工业清洁生产,加强肉食加工企业环境卫生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大幅提升。

3.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增强。加强农村道路设施建设,硬化道路143万平方米,村民出行条件大幅改善。以道路沿线和文化广场为重点,加快完善照明设施,安装路灯1791套,农村主要干道和群众文娱活动场所亮化水平明显提升。实施农村文体卫生设施修缮工程,改造提升村级文体活动室、卫生室7594平方米,铺装村级文化广场5.6万平方米,群众就医和文化娱乐更加方便。提升安全防卫设施,安装视频监控设备324套,“平安津南”设施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4.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推进教育服务协调发展,形成了以区直属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园为骨干的幼儿教育网络。义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各项指标达到了市定标准。高中教育不断加强,顺利通过市级教育工作验收。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新型农民教育累计培训120班、2000人次。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建立了区镇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实力和水平显著提高,申请农业专利技术和农业科技龙头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保护修缮了一批文化资源,新建提升区体育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取得显著进步。

(三)农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改善

1.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小站稻、苗木、花卉、休闲农业主导的特色种植产业体系。以园区为载体,推进工厂化、设施化养殖,形成以南美白对虾为主导的特色水产养殖业。按照津南区“南旅游”和“精一”战略,推进现代农业、食品加工、全域旅游融合发展,形成了农家乐、渔家乐、农业园区、市民农园、民俗展示等多元化新业态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拓展了农村居民就业和增收渠道,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3.17万元提高到2018年的3.67万元,年均增幅达7.78%,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高0.7个百分点。

2.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农民消费水平稳步提升,科教文化消费快速增长。2018年居民人均生活消费2.86万元,是2016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1.63倍。农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教育、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医疗保健、汽车、通信等消费支出快速增长,成为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新热点。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宽,幸福指数持续提高,农村居民的收获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3.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建立完善区镇村三级劳动保障体系,在全区146个行政村配置专职劳动保障协管员,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十三五”以来,全区新增劳动就业11.15万人,就业完成率10%,其中安置就业困难人员4700余人,困难人员安置率达到95%以上。坚持“全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原则,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全区约13.4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3.33万人享受城乡居民养老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持续提高津南区未整合村老年生活补贴标准,实现八年连续增长,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110元提高到410元,累计发放补贴资金2.86亿元,惠及未整合村老年人1.17万人。

(四)农业农村改革迈出新步伐

1.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贯彻落实天津市列入全国第四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的要求,加大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力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稳妥开展,全面清查核实村集体所有资产,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建立了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平台,农村集体财务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

2.村级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涉农产权委托抵押登记稳步推进,构建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农民房屋、农民家庭财产为核心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邮储银行与天津农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创新银担合作模式,开展“农创保”贷款业务合作,有效缓解了农村创业创新人员融资难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邮储银行开展“普惠金融进乡村”试点工作,大力推动服务百姓客户的小额贷款业务,建立农村基础信息台帐3184户,核定预授信额度客户575户,金额7322万元,为试点村居民发放贷款64笔,金额5050万元。

二、面临形势

(一)机遇

1.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带来新机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深刻把握我国国情农情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继我国提出新农村建设之后又一个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揽“三农”工作全局的总抓手。津南区地处天津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是天津市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农业农村发展事关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

2.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津南区都市农业拓展新空间。农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提出,推进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以统筹生产保供给、互动协作保安全、联防联控保生态、提质增效促增收为主攻方向,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资源高效利用,努力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利益相连的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新格局,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津南区是京津冀都市现代农业区和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区,是环都市现代农业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引领京津冀都市农业加快发展、带动“农业田园景观化、产业园区化、功能多元化、发展绿色化”的重任,这为津南区占领京津冀都市农业高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

3.天津市智慧农业为津南区智慧农业注入新活力。天津市是农业农村部确定的全国三个“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试验区之一,“智慧农业”是“智慧天津”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市以智能农业专项行动计划为引领,加快建设“智能农业支撑平台、智能农业技术创新、智能农业应用创新、智能农业应用示范和智能农业国际合作”五大工程。着力加快组建天津国际智能农业研究院,建设智能农业协同研发创新平台;培育智能农业龙头企业,提升生产管理智能化水平;构建智能农业产业服务联盟,促进智能农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建设智能农业现代产业园区,围绕设施水产、设施园艺、现代畜牧、现代种业、智能农机等优势产业,打造一批领先的智能、精准、高效、绿色智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智能农业应用示范基地。津南区“天津智谷”是智慧天津重点支撑区,培育了科创中心、阿里津南云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一屏”“一展”“一谷”“一带”“一稻”科技创新载体不断完善,各领域科教和人才、科技资源富集,为以物联网和大数据为主导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领域引进新要素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津南区构建智能农业生态系统、点燃智慧农业新引擎、加快智慧农业快速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4.新型业态为津南区农业农村新腾飞增添新动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天津农业蓬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高位谋划现代都市型农业,以全国物联网试点为契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大力实施“物联网+”农业、“电商网+”农业、“信息网+”农业的“三网联动”工程,积极构建智能农业生态系统,物联网技术与装备得到广泛应用,全市800多个种养生产基地开展示范应用,覆盖了畜禽、水产、蔬菜等800多个种养生产基地,2.8万家畜牧养殖、种植和水产品生产基地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筛选出8个区域农产品电商平台,累计实现700余家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网络销售。天津以院士团队领衔,成立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打造“企业主导、政府引导、院士领衔”农业研发机构,着力培育和挖掘农业领域应用人工智能的新业态、新模式。将大数据应用延伸到乡村管理与服务,建设了天津市三农大数据管理平台和乡村振兴大数据支撑平台,为农业农村科学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津南区是天津农业大区,乘全市智能科技农业之势,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以智慧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津南区农业农村实现新腾飞,正当其时。

(二)挑战

1.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加剧。耕地、水等资源性要素稀缺,土壤盐碱化等问题开始显现,保护和发展小站稻等特色农业的压力加大;人才、技术等科技要素和研发平台还不适应智慧农业发展需求;“十四五”统筹推进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高度统一,是津南区“十四五”农业优先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2.市场、区域竞争日益激烈。京津冀协同发展驶入战略实施快车道,区域一体化进程正在换档提速,在为津南区带来广阔市场空间的同时,也使周边竞争更加激烈。产业同构化、产品同质化,区域品牌仍需加快培育壮大,津南区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智慧农业正面临周边地区的激烈竞争。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脱颖而出、引领发展,是津南区“十四五”农业优先发展面临的另一挑战。

3.农村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农村依然是津南区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短板和弱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亟待解决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还需进一步拓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民与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仍需进一步稳固,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等改革创新任务亟待破题,是津南区“十四五”农村优先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认真落实市委十一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一届二次、三次全会要求部署,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区委、区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突出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突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引领、突出都市型现代化农业的特色、突出农民在乡村振兴中主体地位,统筹空间布局、统筹生产要素、统筹城市乡村,着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市与乡村协同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奋力建设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示范区、现代都市型农业和智慧农业领军者,把津南乡村建设成为宜居家园、宜业智园、宜游乐园、生态绿园,在京津冀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津南区现代化建设的优先目标,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发挥农民在农业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保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格执行双城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实现“双城夹绿”,把农业生态功能、乡村生态建设与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坚持融合发展理念。推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始终走科技创新之路,把科技创新作为促进农业提档升级、农村转型发展的首位要素,加大投入科技资金,加强建设创新平台,加快引进科技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天津智谷、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坚持改革创新引领。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最大化释放改革创新活力,调动各方资源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增强农业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求,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都市型农业持续发展壮大,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在京津冀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市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示范,基本形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新画卷。

——农业供给能力和水平持续平稳。加速农业发展动力转换,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特色产业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小站稻、优质蔬菜、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高。

——现代都市型农业取得新突破。围绕建设京津冀绿色高档特色“菜篮子”产品供给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产品物流中心区的“三区”定位,做好规模农业、种源农业、品牌农业、休闲农业“四篇文章”,不断提升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走出一条具有津南特色的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之路。

——农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持续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到2025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互联网技术在农业广泛应用,农业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加快农业“三品一标”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农产品比例明显提升。

——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进一步健全。转变发展方式,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2025年,实现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全覆盖,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家,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更加规范有序。

——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快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所有行政村全部建成美丽乡村;造林绿化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森林覆盖率稳定在25%

——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积极创造更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到2025年,农民收入大幅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提档升级,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专栏1:津南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发展目标

分类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2025年目标值

属性

农业高质高效

1

农业亩均综合效益

/

8000

预期性

2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

3.5

约束性

3

肉类总产量

500

预期性

4

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

万亩

7

约束性

5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72

预期性

6

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

%

99

预期性

7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90.5

预期性

8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725

预期性

9

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98

约束性

乡村宜居宜业

10

美丽村庄数量

31

预期性

11

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9

预期性

12

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村庄覆盖率

%

100

预期性

13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100

预期性

14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

%

90

约束性

15

区级以上文明村占比

%

80

预期性

16

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村庄占比

%

100

预期性

17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

-

3.8:1

预期性

18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

万人次

50

预期性

分类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2025

目标值

属性

农民富裕富足

19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

6*左右

预期性

20

集体经济强村比重

%

10

预期性

21

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

%

8

预期性

22

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

92

预期性

23

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

%

60

预期性

注:加*的数值为五年平均数。

四、重点任务

立足于津南区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和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升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水平,高标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建立健全农民就业创业机制,拓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农业、农村、农民全面进步。

(一)完善农业供给,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1.构建“一心三区”农业生产格局。抢抓建设绿色生态屏障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资源整合,构建津南区“一心三区”的农业产业布局。“一心”:即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三区”:即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现代渔业养殖示范区、现代产业特色品牌示范区。“核心区”以小站稻开发公司、东粮欣瑞、宝鲜物流等10余家涉农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科技服务、良种繁育、保鲜物流和宜居社区。“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以绿航、昌盛隆源、跃进、月坛等设施农业园区等为依托,重点发展以果蔬生产,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和采摘为主的休闲农业。“现代渔业养殖示范区”以锦堂和元旭等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水产品生产及加工、观赏鱼繁育和鱼文化展示。“产业特色品牌示范区”以小站稻开发公司、安顺农机合作社等为依托,扩展到全区水稻种植户,重点发展小站稻种植、加工和稻作文化展示等。

专栏2:农业优势产业布局工程

(一)水稻种植业:根据资源禀赋和小站稻生产条件要求,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逐适度扩大小站稻种植面积,全区种植面积稳定在5.7万亩左右,形成规模化生产格局。

(二)蔬菜种植业:主要布局在葛沽镇、北闸口、八里台、小站镇四镇,呈点状分布。新建5000亩设施农业项目,改善提升名洋湖、自然部落、月坛、昌盛隆源、跃进等现有设施农业园区。葛沽镇蔬菜种植主要以萝卜、果菜类和叶菜类为主,小站镇主要以草莓、叶菜为主,八里台镇和北闸口镇主要以果蔬、叶菜为主。

(三)水产养殖业:主要集中在八里台镇、小站镇、北闸口镇、葛沽镇,呈点状分布。南美白对虾主要集中在八里台镇、小站镇、葛沽镇;休闲、观赏渔业主要分布于八里台镇、小站镇和北闸口镇。

2.提升耕地资源保障保护能力。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管护行动计划,科学划定1万亩水稻生产功能区,保障粮食生产用地安全。按照“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的标准,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0.52万亩,改造提升现有高标准农田0.55万亩,到2025年,全区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7万余亩;建立高标准农田数据汇交机制,实施精细化管理,所有高标准农田信息统一上图入库,形成完善的动态监管机制和考核机制。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明确经营者保护耕地的主体责任,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耕地地力等级。

3.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支撑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推进大中型灌区改造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效益。一是完善农田灌排基础设施。在大田作业推广喷灌,设施蔬菜、果树采推广滴灌、微喷及小管出流等高效节水设施,实现农业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全覆盖。二是加强蓄水河道泵站改造及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石柱子河泵站拆除重建工程、津南水库泵站拆除重建工程、幸福河泵站拆除重建工程,以及河、双桥河、幸福河、四丈河、石柱子和、月牙河、八米河7项河道生态修复工程。

4.提高农机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实施农业机械化工程,重点完善农业生产和机械化薄弱环节,加强高效机械化生产体系建设,增强农机化技术推广能力。一是推进小站稻等主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更新改良水稻生产及加工机械设施,引进工厂化育秧机械设备、保护地栽培机械设备、物联网设施设备等。推广农机定位耕种、平地、整地、深松等作业,推进小站稻精准耕作。健全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秸秆处理等环节与耕种收环节机械化集成配套。二是提高设施农业种植机械化水平。实施蔬菜设施优化改造工程,新建塑料拱棚向大体量连栋式方向转变,升级改造小拱棚,增强生产能力,配备小型耕整机械、水肥一体化机械和环境控制机械。推进果园作业轻简化,鼓励购置先进适用、低耗高效、安全可靠的果园作业机械。三是建设标准化水产养殖场。实施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以养殖环境精准调控、生产作业省力省工为目标,推广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高效养殖装备集成应用,全自动控制的投喂系统、水下自动监控系统、水产品质量检测系统等,提高养殖精度。

专栏3:农业机械配套工程

(一)粮食生产机械化:围绕耕地质量提升,推广普及保护性耕作、土地深松、激光平地等技术,开展高效植保机械化设备应用。

(二)设施农业机械化:开展技术研发和引进示范,提高设施农业耕整地机械化水平、种植机械化水平、采运机械化水平、灌溉施肥机械化水平、环境调控机械化水平。

(三)水产养殖机械化:围绕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针对投饲、水质调控、起捕、清淤各作业环节,分别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二)挖掘发展优势,培育壮大农业特色产业

1.做优做强小站稻产业。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怀小站稻发展为动力,继续在小站稻的“源”“魂”“种”上下功夫,以小站稻品牌统领全区水稻种植,大力推动小站稻良种繁育、标准化栽培、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多功能开发,构建集良种繁育、精品生产、稻谷加工、科技示范、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小站稻产业体系。一是提高小站稻生产能力。以水定产,小站稻种植面积稳定在5.7万亩左右。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以7200亩示范种植区为重点,加快高标准稻田建设,突出土壤、肥料、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培肥地力,提高土壤生态水平,推动集中连片发展,实现小站稻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坚持沟渠、路、林三网结合布局,将田地平整、田型调整及修建排灌沟渠、田间道路、防护林、电网等统筹考虑。二是提升小站稻质量。实施小站稻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保护体系、标准化体系、检测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小站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和质量管理规范化,集中培育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开展小站稻种业研发,积极培育“小站稻1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化优质品种,突出主攻单产,提升品质,提高生产能力,发展优质、专用、高产、抗逆新品种,集成推广模式化栽培技术,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和水肥利用效率,将良种和技术集成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优质小站稻生产水平,以满足市场对优质小站稻米的迫切需求。三是加强小站稻推广。结合农民“丰收节”,持续举办“稻米节”,加强宣传和推介力度,打造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全国性高端米业品牌。建立小站稻质量安全追溯和监管信息平台,完善电商模式,充分发挥天猫旗舰店、专营店、工商银行融易购、建行善融平台、邮乐网等线上平台的作用,实施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模式,拓宽小站稻销售渠道,让好米进入千家万户。四是拓展小站稻功能。将小站稻产业链条向二、三产业延伸,建设高标准、现代化、智能化优质稻米加工中心,进行优质稻谷收获、干燥、储藏、加工、物流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利用“旅游+”“互联网+”“生态+”等模式,推进小站稻产业与观光旅游、水产养殖业、文化教育、健康疗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利用小站稻作文化,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类型丰富的小站稻主题旅游目的地和精品旅游线路。

专栏4:小站稻产业项目

主要完善津南区7200亩高标准小站稻示范项目、小站稻种子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小站稻育秧基地建设项目、小站稻标准化栽培基地建设项目、津南区小站稻三产融合绿色生态示范项目、小站稻优质米加工基地建设项目、葛沽佳沃世界、小站镇会馆村小站稻核心种植区等。

2.积极培育优质设施蔬菜产业。以园区为载体,以葛沽镇、八里台镇、北闸口镇等为主要发展区域,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重点的现代设施农业,加强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推进绿色和有机蔬菜认证,以生产高档果类蔬菜、叶类蔬菜和地方特色蔬菜为主,发展安全优质特色蔬菜。一是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育种。发挥津南区在芹菜、黄瓜、天鹰椒及特色蔬菜的育种基础优势,推行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强化新品种培育;加大西瓜、甜瓜、菜豆、番茄等新品种的研发投入,推进茄果类蔬菜和高端类型蔬菜新品种选育与应用。二是稳定蔬菜保障供给。稳定种植面积,实施集约化育苗种植;开展标准园推进放心菜基地建设,提高蔬菜生产组织化、产业化水平;加快新品种、新成果转化,提高蔬菜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强化蔬菜种植管理,畅通信息渠道,避免盲目生产造成“卖难”“买难”。三是完善蔬菜产销体系。大力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生产,整合优势资源,培育企业品牌,提高蔬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狠抓冷链物流,加快蔬菜仓储运输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包装和电商等相关配套服务,推动蔬菜产品由数量型向优质安全型转变。四是促进多元化种植。增加花卉、瓜类、水果类蔬菜等经济附加值高的作物种植,实现设施栽培早、中、晚熟品种周年生产;以精品蔬菜瓜果销售为基础,配合休闲、采摘等服务,打造集蔬菜种植、销售、加工、生态观光、休闲旅游、采摘体验、科普教育等活动于一体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十四五”末,全区设施农业面积稳定在1万亩左右。

专栏5:设施蔬菜产业项目

主要在葛沽镇、八里台镇、北闸口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建5000亩设施农业项目;改造提升三升体育平台名洋湖都市现代农业园、津南区小站镇九州泓农业科技生态园区、津南区小站镇自然部落农业生态园、三升体育平台月坛生态农业园区、昌盛隆源农业科技示范园、跃进农业种植园等设施蔬菜项目。

3.加快发展水产养殖业。围绕南美白对虾三大特色优势水产品,大力发展生态渔业、设施渔业、休闲渔业,完善水产养殖业产业体系,提高水产养殖效益,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一是加强水产种苗繁育。重点开展名特优新品种引进技术研发;建立完善南美白对虾的工厂化育种及池塘养殖技术体系;引进研究基础好、产业需求大、市场前景广阔的水产养殖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建设良种繁育产业化基地。二是推行健康养殖方式。根据鱼、虾、蟹、鳅的不同分布水层和不同食性特点,在池塘水域中进行立体、综合养殖;推行以稻鳅、稻蟹等立体种养、鱼虾混养、鲢鳙节水渔业开发等为手段的生态养殖模式,实现水质净化、养殖水域生态平衡、渔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提升设施渔业养殖。建立1000余亩现代化的渔业设施,将工程技术、机械设备、监控仪表等现代工业技术用于渔业生产,应用循环水系统和污水处理技术,为多品种鱼类生产提供人工控制的最佳环境,实现高密度养殖和水资源节约并行不悖,大幅度提高单位水体的产量和效益。四是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把水产养殖与渔业休闲观光结合起来,发展集垂钓、生态旅游、度假于一体的休闲观光渔业;依托观赏鱼养殖,延伸发展观赏鱼饲料、水族器材、观赏鱼销售等相关产业。

专栏6:水产养殖产业项目

(一)津南沽上金秋渔业产业园项目:位于津南区八里台镇大韩庄村附近,与西青区鸭淀水库相邻(为津南区郊野公园的一部分),建设工厂化育苗车间8000平方米,高位水池4000立方米,高产高效标准化养殖池塘150亩,稻鳅立体种养殖示范田45亩,生态湖100亩,并配套建设科技研发区、生态环沟、净化生物功能群组、废弃水净化处理池、供电线路、光纤宽带、道路、绿化、标志牌等设施。项目占地面积701亩,总投资8680万元,目前已投入6500万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津南区集科研、示范、推广、精品养殖为一体综合性科研基地,对推广健康养殖标准和模式,促进水产养殖向集约化、良种化、设施化、标准化、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津南瑞福隆南美白对虾冷库建设项目:位于八里台镇南义村,已有2条南美白对虾加工线投入生产,年加工水产品能力达10000吨。发挥天津市瑞福隆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加工龙头带动作用,建设冷冻库,开展南美白对虾的加工保鲜,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投资2500万元,库容10000吨,带动农户500余户,安排500余人就业。

(三)津南海食界水产品冷库建设项目:位于津南区经济开发区(西区)香港街10号。拟建冷库六层,总高38.7米,室内外高差1.3米。总建筑面积36017.3平方米,库容量6万吨,预计投资1.5亿元。

4.扎实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坚持质朴、自然的理念,持续加大拆迁修复力度,加快推动已纳入城镇化建设村庄的拆迁治理、复垦复绿和已经取缔的工业园区的复垦复绿,见缝插绿,见空补绿,持续推进绿屏建设,一级管控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0%左右。充分开发绿屏森林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搞活林下经济。引入第三方合作经营,在符合规划和政策的前提下,有效利用绿屏中保留的厂房等设施,开发民宿、酒店、餐饮、娱乐等项目,完善停车场、卫生间等配套服务设施,增加旅游元素,合理深度发展绿屏旅游业,将生态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创效益。

专栏7:津南区绿色生态屏障工程

(一)完善提升绿屏建成区。对绿色生态屏障建成区实施精细化管理,丰富绿屏·辛庄湾、绿屏·咸水沽湾、绿屏·双桥河湾、绿屏·八里湾等重要生态节点林相、地被及标识,完善海河故道公园等现有公园的设施和功能,改造和提升公园的对外连通性与开放性,增强体验感。

(二)不断提升碳汇能力。进一步深挖绿色生态屏障碳汇潜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的新机制。通过优化提升人工林结构,不断提升碳汇储量,提高林业碳汇的可持续性,切实将生态效益转换为经济效益。

(三)构建绿色生态屏障智能管理体系。建设绿屏大数据中心,打造绿屏大数据监测采集体系,开发智能物联网监控管理系统加强对绿屏的日常养护、植保防治、监控分析、智能灌溉、森林防火等工作,实现全过程远程预警预报、可视化展示等。

(三)聚焦“四个农业”,打造高质高端都市农业

1.建设智慧农业新高地。围绕津南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自主研发能力,推动万物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以及冷链保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一是加大科技攻关。重点围绕节水农业、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种质资源培育创新、农业机械化集成技术提升、病虫害统防统治、农药化肥减施、畜禽科学饲养、渔业健康养殖、农产品加工及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加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力度,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以水稻、芹菜、白菜、黄瓜、南美白对虾等优质品种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打造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基地。二是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政策支持,鼓励宏程芹菜等农业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创新科研团队和海内外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三是积极打造创新平台。深化与国家级农业院校的合作,努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协同创新等平台,采取技术依托、技术入股、技术转让和技术开发、共建试验示范基地和转化推广基地等多种方式,建成一批农业科技合作创新基地。四是推进智能农业发展。建设智能农业平台,实施“物联网+农业”“电商网+农业”“信息网+农业”三网联动工程,引导农业生产应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农产品品质、产量和效益的提升。

2.拓展品牌农业新空间。立足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基础,主动适应社会消费提档升级趋势,加快构建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品牌体系,不断提升津南农产品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品牌价值。一是积极培育区域公用品牌,以“小站稻”“南义葡萄”“葛沽萝卜”等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为重点,全产业链开发,搞好形象设计,厚植文化内涵,培育一批在全国、全市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支撑,构建母子品牌发展模式,建立品牌持有者和生产者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明确区域公用品牌运营主体,强化授权使用和品牌管理,实现“母子”品牌协同发展。二是提升企业品牌价值。鼓励利好、迎新等龙头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质量奖等,鼓励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开展品牌共建共享,打造品牌联盟。支持优势品牌利用资金、技术、设备、市场营销等优势,开展跨区域跨行业整合,促进农产品品牌强强联合。三是完善农产品品牌体系。以茄子、黄瓜、番茄、辣椒、萝卜、芹菜、葡萄、南美白对虾等农产品为主,积极开展商标注册和品牌认证,支持农民合作社和职业农民申报产品品牌。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对全区农产品按照品牌和品种进行系统的梳理、分类,将有影响力、有价值的品牌纳入津南区农产品品牌目录,定期发布,动态管理。组织企业参加全国性农产品博览会、农贸会、展销会等各类农产品展会和品牌推介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

专栏8:农业品牌建设工程

借助展会、电商平台等载体进行品牌宣传推介,积极组织与扶持津南区品牌农产品生产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展览会(津洽会、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中国国际农产品展览会),对津南区品牌农产品进行宣传推介。依托“互联网”,利用现代推广模式加大品牌推广力度,引导小站稻、葛沽萝卜、南义葡萄、南美白对虾等品牌农产品开展自媒体传播,全方位宣传产业、产品、品牌,创建更多的“津农精品”品牌。

3.打造生态农业新示范。把绿色发展导向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积极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创新农业绿色发展机制,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全面推广结构节水、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机制节水,严格地下水取水许可审批。严格落实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做到补充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强化渔业资源管理与养护。二是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化肥、农药的利用率达到40%以上。深化畜禽养殖场粪污综合治理,粪肥就地消纳、就近还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做好农膜回收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5%98%。深入实施水稻等种植业农田退水、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达标排放。三是建立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田园生态系统。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大力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构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体系。

专栏9:地下水治理工程

2021年底前,关停双港镇、辛庄镇、双桥河镇、葛沽镇、北闸口镇、小站镇地下水开采井共计63眼,2021年回填停用井40眼。2022年回填停用井10眼。

4.构建质量农业新体系。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推进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型发展,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是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围绕全区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快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以月坛、跃进、昌盛隆源、绿航等设施农业园区为试点,建立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健全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实施标准化生产。二是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推行生产电子信息码,落实采购和销售台账制度,实行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严格执行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信息平台应用,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格化移动监管、农资监管信息化建设。强化生产过程追溯,全面建立生产经营主体诚信档案,对规模化生产主体实行名录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数据库和质量信息查询系统。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要求,全力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工作,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环节抽检,对检测不合格的依法查处并追根溯源。

专栏10:农业质量提升工程

(一)标准化种养工程: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与推广,摸清辖区种养殖经营主体底数,建立监管名录,在规模种养殖基地、农业示范园区、市级合作社率先开展标准化生产试点。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工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企业要100%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加施食用农产品标识码,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程:加强行业监管,围绕农兽药残留、“瘦肉精”、农资打假等方面,持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保持高压严打态势。

(四)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1.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围绕小站稻、设施蔬菜及水产品等农产品生产,提升产业链价值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量的扩展到质的提升。一是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引进推广农产品加工、包装和贮运保鲜技术,支持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开发营养均衡养生保健、食药同源的加工食品,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综合利用加工等产业业态,延伸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培育特色优质农产品加工业品牌,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高端、优质、高效、健康、营养方向发展。二是积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利好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天津津鑫永利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努力打造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示范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基地)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产业园区(基地)集中,鼓励农产品产地加工企业建立农产品标准化原料基地,逐步形成“园区+公司+基地+农户”全产业链集聚发展模式。

专栏11:农产品加工项目

(一)小站稻优质米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投资7700万元,建设单位为天津市优质小站稻开发有限公司。

(二)津南瑞福隆2000吨南美白对虾冷库建设项目:位于八里台镇南义村,建设冷冻库,开展南美白对虾的加工保鲜,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建设投资3000万元,建设单位为天津市瑞福隆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三)津南区年产1000吨果馅制品全生产链设施、设备提升项目:改造冷库,增设天然气管路及调压装置;购置纯水设备及软水设备、中式糕饼专用燃气隧道炉、螺旋冷却塔、天然气报警装置、移动式消毒机、冷凉区空气净化设备、内包区空气净化设备、包装理料线、1000L真空浓缩器设备、速冻食品生产线、前移式叉车、导轨式升降作业平台、栈板、立体货架。项目计划总投资312.59万元,建设单位为天津市利好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2.培育农村商贸物流业。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区域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优化产地批发、直供直销等商贸物流体系。一是建设现代化农贸市场。支持双港镇何庄子村等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推动智慧农贸市场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形成一批信息化、现代化专业市场。二是开拓配送渠道。加强农产品产地直销店建设,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网络化发展。支持大型零售企业和连锁企业利用品牌及渠道优势向农村拓展,构建超市进镇、连锁下乡、配送到村的农村市场体系。三是完善物流网络。重点扶持津顺安平物流园、普洛斯津南物流园等一批重点加工物流园区,打造农产品加工物流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物流标准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冷链物流建设,打造以金福临、津鑫永利和海食界为载体的特色冷链物流园区,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集聚发展。四是提升电子商务水平。实施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品网络销售全覆盖工程,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专卖店并开展网络直销、网上订货等批发零售业务,加强与电子商务、物流快递、供销社企业对接,实现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融合互动。

专栏12:商贸物流产业项目

(一)津南海食界水产品冷库建设项目:位于津南区经济开发区(西区)香港街10号,建设单位为天津海食界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新建冷库六层,总高38.7米,每层层高5.8米,室内外高差1.3米。总建筑面积36017.3平方米,库容量6万吨,预计投资1.5亿元。

(二)津南区库容8000立方米冷库新建项目:位于津南区小站镇,建设单位为津南区迎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计划总投资953.53万元,新建三层冷库,配建混凝土道路、室外输电线路、室外输水线路,购置制冷设备、叉车、电梯。

3.拓展特色乡村旅游业。立足本地区资源优势、人文特色和消费特点,以农耕文化为依托,挖掘文化特色,强化品牌宣传和策划,推动“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津南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一是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依托国家会展中心和绿屏,整合小站稻作展览馆、小站练兵园、天山米立方、特色种养殖园区、特色休闲村庄等旅游资源,充分利用闲置厂房、民宅开发民宿、餐饮、康养、娱乐等旅游项目,有机融合,打造农业农村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玩在津南消费在津南。二是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开发具有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的观光采摘、民俗体验、农事参与、科普教育、特色农业节庆活动等产品,打造完整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三是培育壮大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到津南区落户,加强与北京、河北两地旅游龙头企业合作,共享资源、互动开发,带动本土旅游企业经营理念、商业模式和企业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专栏13: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

(一)葛沽佳沃世界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项目:位于葛沽镇,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项目用地约1800亩,其中商业用地约180亩,规划建筑面积约85000㎡;规划建成农业文化、农业文明展览、展示馆,现代前沿农业种植科技展示馆、现代农业研学中心、会务中心、亲子度假酒店集群等;农业用地约1600亩,规划建成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区。

(二)迎新创新型城市农业综合体:依托现有农业示范园区为基础,将以“五农格局”(即农品、农旅、农居、农道、农博)为策略,坚持“以品为基础、以旅为活力,以居为配套,以道为脉络,以博为模式”的理念,引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设计“现代农业、文旅温泉、乐活乡村、生态田园”四大板块,打造创新型城市农业综合体。打造10000㎡乡村史记民宿、“千年铁魂打铁花”文旅项目、30000㎡城市农业综合体。

(五)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1.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鼓励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建设现代都市型农业的骨干力量。一是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在适合大田作物种植领域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创建示范家庭农场,推广种植、养殖和休闲观光相结合的家庭农场模式。提升农民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提质增效活动,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统一生产型合作社和服务型农民合作社,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突出联合社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中的统领作用。二是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小站稻等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增强加工龙头企业对地产农产品的转化增值能力,重点扶持天津市优质小站稻开发有限公司、天津市利好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农业企业,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推进传统农业技术改造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鼓励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模式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2.增强现代农业园区支撑作用。强化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功能作用,依托现有农业园区、合作社,加快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现代渔业养殖示范区、现代产业特色品牌示范区,建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集生态农业、健康产业、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农业产业体系,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基地和农村人才培养基地,助力津南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一是做大做强核心区。加快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现代智慧农业发展,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园区科技资源集聚能力。二是做特做美示范区。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要加强现代农业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加快高品质设施蔬菜、葡萄等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以葛沽萝卜为主开展品质提升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研究推广芹菜系列等优质品种的种子繁育。现代渔业养殖示范区要加强先进水产品、观赏鱼等养殖模式的开发研究和示范推广,开展循环水养殖系统等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和南美白对虾种苗繁育技术研究。现代产业特色品牌示范区要重点研究小站稻品质提升技术,加强新品种引进试验,研发转化高产栽培技术成果,建设小站稻生产基地,开展高品质稻米精深加工技术研究。

3.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用水管理和仓储运输等各类农业生产性专业化服务,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一是健全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提升市场产品集散能力。加快建设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提高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均衡供应能力。大力培育市场经营主体,鼓励农民创办运销组织,发展民间经纪人队伍,扶持壮大各类农产品营销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网上销售、直营配送等新型营销模式,鼓励各类优势农产品品牌参加国内外的展览展示和评选活动,提高农产品销售服务水平。扶持发展以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互助服务,积极倡导以社会化中介组织为主体的市场服务。二是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三是搭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等工程建设,扩大农产品信息网络覆盖范围,提高优势特色产业生产信息化程度,为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六)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新农村

1.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坚持示范先行、以点带面,持续深入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以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改造为重点,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理。实施统一定标、统一测评、分类施策,打造一批示范村、整治一批后进村、提升一批一般村,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梯队,确保整治行动全覆盖。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收运处置体系,配齐村庄垃圾收运设施,方便居民收集投放生活垃圾。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按人口密度合理设置垃圾投放点。完善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促进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实施“厕所革命”,推广使用清洁卫生洁具,实现农户卫生厕所全覆盖。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善农村污水处理管网,将农户废水、村内公共场所污水全部纳入收集处理系统,收集处理后达标排放。到2025年,基本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农村生活垃圾进场处理率达到100%,未整合村清洁厕所达标率达到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2.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立足城乡融合发展,衔接都市现代农业,创新民居建筑格调,构建津南特色、节能舒适、村在林中、林村交织的宜居乡村民居格局。加大传统村落保护,提升开发利用价值,建立政府推动、村民参与、社会协同发展机制,美化村庄环境,整修民居提升村貌,扶持产业发展,提升文明素养,打造具有津南地域特点和文化底蕴的“津沽”特色民居建筑群,把留住乡愁、留住记忆融入现代都市型农业、津南全域旅游业,构建高质量、高品位美丽村庄聚落,提升居民绿色、生态、宜居、宜业幸福感、获得感。瞄准“乡村环境生态化、农业发展集约化、村民安居舒适化、公共配套城镇化”目标,持续推进未整合村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九大治理工程,统筹配置科教文卫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3.加快建设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完成双桥河镇西官房村、八里台镇西小站村、北闸口镇前进村和月桥村(组团建设)、小站镇迎新村和操场河村等五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示范村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做大做强小站稻产业,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更加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优秀乡村文化、农耕文化传承发展,乡风、民风、家风更加淳朴。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自治、法治、德治体系更加完善,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服务全面周到,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通过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带动我区规划保留村共同发展,实现整体乡村振兴。


专栏14: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一)西官房村:积极扩大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利用现有资源,筹划建设剧院、村史馆、特色展示(体验)馆等设施,打造以乡村农旅为主导的产业项目。建立西官房村电商带货平台,广泛推广双桥河镇、西官房村农特产品和美产、美食、美景、美物,形成电商、直播带货规模产业。

(二)西小站村:现建有西光剧社、村史风物馆、大漆葫芦馆、设施农业园区等设施,拥有挠秧号子、掐丝珐琅、观兆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挖掘红色文化历史,重拾戏曲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民宿,培育红色旅游特色村。打造“重塑军民情·我要送军粮”红色学习教育基地,面向全市大、中、小学生,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开展红色党史教育。

(三)前进村和月桥村组团:引入社会资本,计划投资7000余万元,规划建设占地200余亩,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以传承民俗文化为核心,集民俗展示、度假康养、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月桥文化仓项目。坚持整体布局、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以前进村村集体为主体,引入第三方运营公司,重点打造以研学、亲子、科普及农事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文旅产业,建立统一导入客流,统一服务标准的规范化运营管理模式。

(四)迎新村:围绕“农品、农旅、农居、农道、农博”五农发展格局,引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主,休闲文旅度假产业为辅,打造集“观演、康养、博览、住宿、美食、市集”于一体的乡村产业综合体。

(五)操场河村:运用村庄和小站稻资源禀赋,深挖稻作文化底蕴,谋划建设“一馆一站一基地、一区一带一平台”(村史馆、村邮站、研学基地、小站稻科技种植示范区、特色旅游带、电商平台),打造彰显绿色田园风光的特色旅游村。

4.健全持续治理长效机制。编制村庄规划,完善乡村规划体系,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保障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久久为功,一张蓝图干到底。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完善村级重大事项民意决策机制,发挥村集体和村民主体作用,引导村民深度参与规划编制与实施,主动建设美好家园。加大能人返乡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以投资合作、承包经营、市场租赁等方式参与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推行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探索建立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落实河长制、田长制党政领导属地责任,强化绩效考核,督促各级切实履职尽责。

(七)加大增收和保障力度,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1.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水平。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壮大创新创业群体。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搭建农创平台,拓展返乡人员农创空间。支持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和农业科技人员等新农民利用新技术创业创新。实施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创业创新人才和导师。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健全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打造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创业孵化与法律援助平台、农产品公共营销平台、农村产权评估与交易平台,加强公共服务平台能力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形式,鼓励公共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专业性服务机构等提供公共服务,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完善财税、金融、科技、信息、人才等激励政策,激发农民创新创业热情,提高创业就业水平。

2.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长久不变,贯彻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坚持农地农用,加强工商资本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用途管制,探索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鼓励农户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深化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股份经济合作社建立工作。有序推进“银农直连”工作,指导镇、村通过天津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接商业银行,实现村级收支非现金结算,进一步强化村级财务管理。全面清理整改不合理、不合规、不合法的农村集体经济合同,健全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管理规章制度,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合同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鼓励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入股参与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拓宽集体经济发展途径。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自主开发、出租、合作等方式,与农民、市民、企业相结合,盘活利用闲置的各类房产设施和集体建设用地,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

3.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健全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鼓励新型职业农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参保。积极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待遇调整工作。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险政府补助保准。完善农村困难群体救助机制,实施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对农村困难群众进行全面帮扶。发挥区慈善协会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重要补充作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时效性。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残疾人康复和供养托养设施建设将农村困难老年人纳入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补贴范围,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综合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实施组织领导,凝聚快速发展合力

1.加强组织领导。规划实施中的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由党组织讨论决定。镇党委书记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区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给,做好协同配合,形成农业农村工作合力。切实加强农村工作部门建设,落实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充分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查检查等职能。

2.坚持规划引领。要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完善规划实施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农业农村、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各部门和各镇要按照规划既定目标和阶段性要求,落实好各项约束性指标。建立规划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了解规划落实情况,协调解决规划实施涉及的重大问题。

3.强化责任落实。坚持规划的指导性,农业农村部门要按照规划设定的目标和方向,明确任务分工,制定实施年度计划,扎实推进重点任务按规划实施。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将规划任务纳入本单位年度计划,明确责任人和进度要求,及时向农业农村委报告规划实施情况。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要分解落实到各部门,纳入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完善重大项目推进责任机制,明确规划实施进度、要求和责任,确保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顺利实施。

4.抓好考核评估。建立区、镇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务实绩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要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确保质量和效果。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按照时间进度要求及时组织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规划实施后评估,确保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取得规划预期成效。

(二)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农业农村活力

1.深化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加快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创新农业土地流转模式,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多元化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构建“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园区+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组织模式,完善设施农用地政策,形成基于土地要素产权合作的新机制。支持村集体通过引导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和土地托管等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确保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

2.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制度。充分利用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平台,推动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监督,做好日常财务收支等定期审计,对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等进行专项审计。加强交易制度设计,构建交易范围清晰、交易主体明确、交易流程顺畅、交易平台便利、交易过程透明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制度体系。加快健全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激活交易市场活力,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类资产进场交易。

(三)提升要素保障能力,增强快速发展动能

1.提升资金保障能力。筹备发行乡村振兴政府专项债券,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农业财政资金使用安全规范高效,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以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统筹资源配置,集中资金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设施、防汛抗旱等能力提升工程。加大财政与金融支农政策联动力度,推动建立农业补贴、涉农信贷、农业保险联动机制。加大金融支农发展力度,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资金杠杆作用,因地制宜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拓宽投融资渠道,完善涉农融资担保体系,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形成多渠道投入、多点位支撑的支农新格局。

2.提升人才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区农广校作用,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要,采取集中培训、参观考察、现场实践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善经营、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制度,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中高职学历教育衔接体系,形成一支具备新知识、新视野、新技能、新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增强农村基层人才专业知识储备,提高基层人才专业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加强农业青年科技优秀人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农业领域创新团队培育和引进。围绕现代都市型农业建设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聘请农业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作为科技和产业发展顾问,经常性开展技术经济咨询辅导与交流,为农村发展夯实人才支撑根基。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鼓励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工作,落实“三支一扶”人员安置和补助政策。

3.提升资源环境保障能力。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坚决遏制“大棚房”问题反弹回潮,推进撂荒耕地治理,有效利用耕地资源。严格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审批,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严格落实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制度,做到补充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改善耕作条件,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全面提高耕地质量。逐步建立与生产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禀赋相匹配、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粮豆、粮菜、粮饲等轮作制度。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强化渔业资源管理与养护。








| 相关政策
| 相关报道
新媒体矩阵
政务邮箱
返回顶部